作者:林斯丰
2018年,集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
百年集大肇始于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1920年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教育和财经教育。
集美师范是集美大学的源头。
百年校史要从头说起……
默念
默念待力能办到,
当先办师范学校,
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
加以训练,
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
——陈嘉庚
1912年底,陈嘉庚为办集美小学校曾亲自到同安考察教育,深感教育之落后。他发现同安县小学教育不振,师资缺乏是一个主要原因。
当时福建全省的师范学校只有两所,福州、漳州各一所。
漳州的那一所刚刚开办不久,经费缺乏,学生不多。
福州那所省立的师范学校已开办十多年,每年招生80人,对学生有较为优厚的奖励,对外颇有名声。陈嘉庚满怀希望地前往考察,欲聘教师,却大失所望。发现这所学校弊端不少,所招学生多为官宦富家子弟,贫苦学生入不了校门,而且全校没有一个闽南学生。加上不少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当“穷教师”,更不愿意到穷乡僻壤任教。
这种现象让陈嘉庚对福建特别是闽南初等教育的前途深感忧心。
随后,他又考察了闽南的一些乡村,“见儿童裸体成群,或游戏,或赌博,询之村人,咸谓私塾久废,学校又无力举办”。他认为“若不亟图改善,恐将退处太古洪荒之世,岂不可悲”?“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
集美小学的开办,虽然仅仅是个开端,但它很快就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本校的学生不断增加,接着是全县及邻近一些地区也想办学,小学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小学教育要发展,首先需要师资,因此办师范也就迫在眉睫了。而小学生学习几年后也面临升学的问题,中学也必须尽快兴办。
1913年建成的集美学校第一栋校舍
筹办
兴建校舍、延聘教师、招选学生
1916年10月,陈嘉庚派胞弟陈敬贤回国筹办师范学校。
陈敬贤按照与陈嘉庚商定的计划,着手兴建校舍、延聘教师。
至1918年初,先后建成了尚勇楼、居仁楼、立功楼、大礼堂等校舍以及电灯厂、自来水塔、膳厅、温水房、浴室、大操场、贮藏室等公用设施,建筑费共20余万元。
尚勇楼
居仁楼
三立楼(立德立功立言)
大礼堂
1917年5月,陈敬贤亲往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湖北七省考察教育,聘请师资。年底,首任校长王绩(江苏人)和教职员陆续抵校筹备开学事宜。
陈嘉庚针对当时师范招生弊端,决定改革招生制度。他致函闽南30余县劝学所所长,要求每一大县代为招选贫寒子弟五六人,每一小县三四人,所选学生须有志教职,详填履历,到校后加以复试,凡违背定章或不及格者决不收纳。
经过如此严格挑选,招收的师范生质量有了保证(到1920年,学生质量已较稳定,才取消各县代选新生的制度)。师范、中学两部开学时学生共196人,根据程度编为三年制师范讲习科甲乙两班,五年制师范预科甲乙两班和中学一班。
开办
凡我诸生,
须知吾国今天,
处列强肘腋之下,
世界竞争之间,
成败存亡,
千钧一发,
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
——陈嘉庚
1918年3月10日,集美师范、中学同时开学。
校训“诚毅”和校歌同时颁布。
陈嘉庚特地从新加坡寄来开学训词。训词说:“凡我诸生,须知吾国今天,处列强肘腋之下,世界竞争之间,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已。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撄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诸生青年志学,大都爱国男儿,尚其慎体鄙人兴学之意,志同道合,声应气求,上以谋国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祯,懿欤休哉,有厚望焉。”
学校从各方面给学生以优待。师范生各费均免,所需被席蚊帐,一概由学校供给。每年春冬两季,学校还发给学生统一的制服各一套,春季是用灰色棉布做的,冬季以黑色粗呢制成。
当时,闽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是三餐都吃稀饭,而集美学校供应学生是每日两餐干饭,一餐稀饭。陈嘉庚为了鼓励穷苦的青年入学师范,还特地规定:师范学生如愿按原来习惯三餐都吃稀饭的,学校每月还津贴每人两块钱。学校从各方面为贫苦青年创造就学条件,吸引了许多闽南、闽西以及广东潮、梅一带的寒门子弟报考。
陈嘉庚为了增强海外华侨的祖国观念,特别鼓励海外侨生到集美就学。他指出:“集美学校所以特别欢迎华侨子弟之就学,盖亦有感于是为谋挽回其祖国观念也。”
1918年12月,学校呈报福建省长公署转呈教育部立案,定名“集美师范学校”,附设中学及男、女小学。
1918年12月,集美师范学校全体师生合影
发展
为了使集美学校的经费有可靠的来源,1919年5月,陈嘉庚在新加坡聘请律师按英国政府条例办理财产移交手续,将在南洋的所有不动产全部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包括橡胶园7000英亩,货栈、店屋地皮面积150多万平方英尺(约合16.6万平方米)。并决定回国长住,尽“国民兴学天职”。
在离开新加坡回国前,陈嘉庚在恒美米厂宴请同人时作了题为《愿诸君勿忘中国》的演说。
陈嘉庚说:盖吾人作事,当存有竞争之心,乃有进步之效。
余之所言不在争此,乃身任职业之人,不可不时存优胜进取之念是也。惟吾人竞争财利积赀巨万都为儿子计较,不知外人竞争财利之外,尚有竞争义务者。
义务为何,即捐巨金以补助国家社会之发达也。而补助之最当最有益者,又莫逾于设学校与教育之一举。
在集美师范学校开办之初的两年多时间了,经历了校长和教师的“三次更动”,办学成效不彰。
陈嘉庚曾感慨道:“外人但知弟轻财尽义而已,不知其间进行之苦,第一乏善人帮忙。”
1920年5月10日,陈嘉庚亲笔立聘书,敦请叶渊“任集美师中商水产学校附属两等小学校校长职务”,聘期三年。7月,叶渊应聘来校,接手校务。至此,两年又四个月三易校长的集美学校终于“安定”了。
1921年2月,集美学校设立了女子师范部,辖女子小学,招收女子师范讲习科和预科。这时,学校确定总校名——“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内分师范、中实(包括中学、水产科、商科)、女师(女小隶之)、小学、幼稚园5个部,全校学生1409人。学校还先后设置了一系列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如1919年9月设立医务处,次年独立设置为集美医院;1920年设立集美图书馆,1922年设立科学馆,等等。
科学馆和军乐亭
1926年9月,集美学校设立国学专门部。
1927年3月,集美学校师范部改为高级中学校,附设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女子师范部改为女子初级中学校,附设前期师范及女子小学。国学专门部、水产航海部、商业部、农林部、男小学、幼稚园各部易其名称,改部为校。
1927年5月9日,陈嘉庚致信叶渊校长,就师范、中学是合并还是分设的问题谈了看法。他说:“本校办学之宗旨,前屡为先生陈之矣。其正科原以师资为主,其他中、实(中学及商业、水产、农林等实业学校)则为附属也。至重师资之原因,莫非痛闽南教育之荒废,种子之失留,若不早为筹办,则一旦政治平定,政府或社会注意兴学,不免更多欠缺。不宁唯是,凡毕业生之出路,亦以教育界最易得地位,薪水亦不薄,可造重要之种子,及可少高等之游民。良工制器,必能迎合时用,到处争售,彼此均蒙利益,此为吾人不可不虑也。……是以主张由师资起手,既免卒生之向隅,阻进行之效果,未悉先生以为何如耶?若以弟言似有见地,应以师范专设为主体,若日后政府果能办到无须兼助者,那时改组未迟。以吾闽之广,政府之新,虽能办到,恐非五、七年,对师资之足敷分配,就能左右逢源也。”
1927年6月,遵照陈嘉庚函嘱,恢复师范、中学名称,高级中学仍称师范学校,初级中学仍称中学校。
1927年9月,为解决幼稚园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集美学校创办幼稚师范。
1929年6月,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指示自秋季起,全校经费每月以一万五千元为限。不足部分须收学费弥补,故不得不并校裁员,以节省开支。师范、中学合并为中学校,水产商业合并为职业学校。嗣因水产商业两校性质不同,未便强合,复决定两校分设。中学(师范)、水产、商业三校校舍也重新编配,中学校(师范)计有大礼堂、音乐室、旧小学木质平房、立德、立言、立功、尚勇、瀹智、约礼、即温等楼,博文楼的底层也归其使用。商业学校除原有崇俭楼全座和允恭楼底层右边的宿舍外,其教室从科学馆移至允恭楼第二层右边;新班学生则住在明良楼底层。水产航海学校学生宿舍从瀹智楼移到允恭楼第三层,教室在允恭楼第二层左边,标本室和各办公室在允恭楼底层左边。而明良楼的二、三层则由中学(师范)、水产、商业三校教职员共同居住。
即温楼
“统制”
集美师范学校自创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为普及闽南基础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1933年,集美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先后并入师范学校,集美师范学校的体制更加完善,学校规模更大。
然而,1936年6月29日,福建省政府教育厅以“统制”(私立学校一律不许开办师范教育)为名责令集美师范停止招生。
陈嘉庚认为,师范学校为教育基本,程度参差或不妥,省政府收归统办俾可一律改善,实教育之幸。但是省政府不但要充分容纳生额,而且要各区分设师范学校,让有志于师范教育的贫困生不致于向隅而泣,这样才可以裁撤各私立师范学校。否则,程度虽参差不齐,但总比没有强。可是当时省立师范只有福州一校,学生数百名,实属杯水车薪。
陈嘉庚致电省政府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详述理由,请求保留,并嘱时任集美中学校长兼任师范校长的陈村牧到省里力争。但当接到省政府“电悉,师范教育已由省统筹,希勿招生”的复电后,即致函陈村牧嘱勿往省城,“省府既如此坚决,本校切勿再请,反受其辱。从兹之计,唯有一切学费勿收,以多招中学生,及此后极力设想创办何项职业校,为闽南所无办者积极行之,极力聘农林合格教员;发展农校为切要”。“兹者为师范既不能办,而职业实益之科本年又办不到,从今之计,惟有加招其他各科之新生及插班生。要达到此目的,则须学费免收,庶贫苦之生乃能多来,及多招南洋侨生。”
陈嘉庚对省府禁办师范学校极为愤慨,他说:“若言成绩集美决不让于省立,若言普遍收纳闽南有才志贫寒子弟,则远胜于省校,况集美校又有关于南洋华侨学校之师资,重要如是,而乃加以摧残,是存何心也。”这样,陈嘉庚苦心经营的师范教育,不得已于1936年停止招生。1940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师范停办。师范学校的停止招生,对集美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规模和社会效益都造成巨大影响。
延续
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师范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重视师范教育,在原有的集美师范学校与陈嘉庚在抗战时期倡办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的历史传承下,成立了厦门师范学校。
1958 年,为了及时解决福建省由于初级中学大发展而引起的师资不足的问题,省政府决定创办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设于厦门市鼓浪屿田尾路。同年秋季开始招生,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六个专业,招收学生259 名,学制一年。
1960 年改名为厦门师范学院,开设政教、英语、物理、化学四个二年制专业;增设中文、英语、数学三个四年制专业及三年制的体育专修科(初中入学),在校生711 名,教职员工115 名。
l963 年秋季,按照国务院【(63)国文办学513号】文批复:福建省南平师范学院与厦门、漳州、泉州的三所师范学院合并成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校址设在漳州,厦门师范学院也就完成了一这时期的历史使命。
1971 年厦门市革委会决定复办厦门师范,借用鼓浪屿原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校址。
l972 年夏季,学校招收195 名学生,生源来自厦门前往龙岩、上杭、永定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和厦门郊区部分回乡的学生,同时为厦门市培训在职小学教师52 名,师范学制两年。
1973 年夏季,学校又在以上地区招收100 名学生,同时为福州军区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培训52 名学员。
l974 年和l975 年的夏季,学校接受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指令,连续两届面向全省招收各50 名“音美班”的学生,同时继续招收普师班学生。
1975 年,厦门市革委会决定将厦门师范学校使用的校舍归还省轻工业厅,作为复办的省工艺美术学校校址。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与集美学校委员会协商,决定于当年暑期,将厦门师范学校从鼓浪屿搬迁到集美,这就为延续集美的师范教育带来了契机。
回归
1975年秋季,为满足福建省、厦门市初中教育的需要,根据省教育厅的指示,迁至集美的厦门师范学校增办了“理化大专班”,招收20 名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
1977 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学校设置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四个大专专业,招收了“文革”后第一届参加高考的l70 名大专生,于1978 年4 月入学(77 级)。1978 年9 月又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地理等专业的157 名大专生(78 级)。
1979 年4 月,福建省教育厅根据国务院【(78)教计字1427 号】文《关于同意恢复和增办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下发了【闽革(1979)综216号】文《关于恢复和增办八所高等学校的通知》,在厦门师范学校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成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全国第一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同年秋季,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四个专业继续安排招生(79 级)。1980年8月增办美术专业,1981年增办音乐专业。
1980年8月,为了发扬陈嘉庚爱国兴学、重视师范教育的精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集美师范专科学校”。至此,师范教育终于回归到集美学校的大家庭,接续了当年中断的血脉。
合并
1994年集美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9月,根据国家教委计字(1994)205 号文件,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集美学村其他四所高校合并组建集美大学,成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继续承担着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教育和部分高等师范四年制本科教育的任务,主要为福建省和厦门市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1997 年,数学专业首先升格为本科专业;l998 年中文、英语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
实质性合并后,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在原美术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集美大学艺术学院
2009年集美大学艺术学院分成为365网址导航和集美大学美术学院
在中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集美大学文学院。
在英语专业和原其他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数学专业、地理专业与原其他学院的基础部等合并组建集美大学理学院。
政教专业与原其他学院的社科部(马列部)合并组建社科部(系),后改为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法学院)。
而承载着百年沧桑的师范学院,则更名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